欢迎访问凯撒旅游网! 服务热线:400-606-6666
首页 > 冬奥会2018 > 冬奥会新闻列表页 > 为“三亿人参与冰雪”支招 抓普及补短板促产业

为“三亿人参与冰雪”支招 抓普及补短板促产业

2017/8/21 http://sports.sohu.com 字号:[ ] 浏览量:0
关键词: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题:对策篇:抓普及·补短板·促产业

  新华社记者姬烨、许基仁、林德韧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的带动下,“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正逐步照进现实。然而,国内“冰雪热”迅速升温的同时,我们的冰雪基础与冰雪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未来如何提升民众参与的数量和质量、培养青少年的冰雪运动情结,如何规范行业标准、完善产业体系,如何提升冰雪场地和冰雪装备等硬件水平,如何补齐人才、服务、赛事等软件短板,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推广普及:少年强则中国强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以及一部分南方地区都在因地制宜开展群众冰雪运动。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杨扬认为:“体育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让大家动起来。”

  要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这一目标,一是加强冰雪运动宣传普及;二是加强群众冰雪运动指导培训,大力开展冰雪运动进校园、进公园、进商业园等工程;三是广泛开展冰雪赛事活动;四是健全群众冰雪运动组织;五是加强冰雪场地建设,培养合格教练。

  推动大众冰雪运动的一大核心是动员青少年广泛参与,尤其是冰雪进校园,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冰雪情结,进而带动整个家庭参与。据悉,黑龙江的哈尔滨、牡丹江、伊春、七台河、大庆已将冰雪项目纳入中考项目。北京也已创建52所市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冰雪进校园其实是资源重新整合的过程。业内人士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可将冰雪项目纳入招生加分项或特长生培训体系,同时为冰雪运动学生提供多重出口、合理安排校际联赛。

  其次,家庭健康锻炼习惯是极为有效的引导。在普及青少年冬季运动的过程中,家庭力量一定要激活,希望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国外也非常注重家庭在青少年推广当中的作用。美国科罗拉多州著名的“阿斯本雪堆山”滑雪场公共关系主管杰夫·汉勒说:“在美国,滑雪是一种根植于家庭的传统,孩子们通过家长的带领接触到这项运动,让这项运动生生不息。”

  第三,协调闲置资源解决冰雪场地稀少问题。庞清佟健冰上中心与北京多所学校合作编排冰上舞台剧。该中心商务拓展总监万程建议,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让体育课使用闲置公立体育场馆,课外合作时可依托财政支持使用商业雪场冰场,或者改造替换学校现有场馆。

  去年冬天,滑雪培训机构魔法滑雪学院将北京市区内冬天基本闲置的丰台体育中心利用起来,搭建临时雪道,覆盖周边5公里的20所学校,有效解决了市区学生去郊区雪场耗费时间的问题。而通过各部门协调和教育部门支持,场地租用成本并不高。孩子会滑雪后,会主动再去滑雪,“返山率高”。

  第四,师资紧缺也是冰雪进校园的一大瓶颈。万程指出,现阶段培训机构的教练员不能直接当老师,但老师又不会滑冰。建议教育部门给这些教练员做一些教师资格培训,让他们进到校园里。北京市教委也在对冰雪师资进行摸底调研,同时充分挖掘体育院校教学师资,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依托,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进行的中短期培训,快速培养一批冰雪运动教师。

  顶层规划:呼唤体系和标准

  冰雪运动和产业在中国仍然是新生事物,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顶层设计,同时制定相应标准和规范。

  首先,要在政策措施上下大力气,引导社会各个方面都来投入冰雪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冰雪运动、活动和赛事的开展。2014至2015年,国家及地方出台若干冰雪产业利好政策及规划。体育产业专家鲍明晓指出,从全国来看,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冰雪人才培育和群众性冰雪体育推广是重点方向。

  第二,要形成行业标准规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商学院院长易剑东直言,目前的冰雪产业急需有关部门和协会建立标准体系,比如器材装备技术标准、冰雪教学技术服务标准、滑雪滑冰等级标准等。应该先有标准,再发展产业,把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调整好。

  滑雪产业发达的日本就注重通过行业协会来制定标准规范,比如索道协会负责硬件方面的规范,滑雪联盟负责软件方面,包括对人力、教学等方面进行指导。

  第三,建立完整产业体系。现在我国冰雪产业各个子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这样就会各自为政,很难健全发展。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石勇以冰雪装备制造业举例说,应该搭建制造企业与使用部门的供需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同时创新产业业态,寻找合适的产业链切入点,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开拓新的商业模式,重视用户体验,打造设备制造商、冰雪项目运营商以及用户互联互通的产业生态。

  第四,统筹协调各部门,进一步完善支撑冰雪产业的社会支持系统。随着冰雪运动快速普及发展,诸如交通、酒店、餐饮、医疗、安保等周边配套设施也需与之相配。这需要政府成立协调小组或联席会议,协调不同的行政、市场主体。

  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比赛场地之一、新疆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副总经理黄河也说:“从周一到周五,我们的雪场基本是闲置资源,只需很小成本就能将这些资源激活。但让孩子到雪场来上课涉及方方面面,不是教育、体育等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进行通盘考虑,协调安保、医疗等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发力。”

  第五,法律法规和保险共保滑雪安全。近年来,因滑雪致伤致死的事件屡见不鲜,崇礼万龙滑雪场总经理于栋林说,发生事故之后没有可以依循的法律法规,只能协调处理。雪场从人道主义考虑给予赔偿,但最终还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

  滑雪在科罗拉多州以及美国的兴起,离不开该州在1979年制定的《滑雪安全法案》。该法案明确了雪场的职责、滑雪者的职责以及清晰列出了滑雪运动中所天然蕴藏的风险。

  中国的滑雪保险目前主要包括公共责任险和意外伤害险,前者由雪场负责,后者则由滑雪者自愿购买。一些人不愿购买保险,这就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大力发展线上售票系统,让滑雪者有时间对相关保险充分了解。

  第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冰雪体育社团,尤其是基层冰雪体育社团的作用。除了国家规划设计之外,社团和俱乐部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的作用同样重要。它们不能被束之高阁,政府不能做、无法组织的,可以由社团和俱乐部来做。

  场地+装备:谨防 “软骨病”

  国家近年来出台一系列体育产业政策文件,但只有两个体育项目单独颁布了具体场地设施规划,一个是足球,一个是冰雪,可见冰雪的分量之重。在冰雪场地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冰雪装备制造业同样潜力巨大。为了让冰雪产业不得“软骨病”,场地设施、冰雪装备应两翼齐飞。

  首先,对于冰雪产业布局、尤其是雪场选址规划,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温度、降水量、人口、交通等多重因素。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认为,我国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山西这些省区均为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这些地方冰雪场地资源极其丰富,完全可以打造以冰雪产业为核心,多产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具有较强带动作用、辐射作用的产业集群,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支点。

  其次,雪场的产品定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鲍明晓认为,未来雪场+休闲旅游将成为运营方向,而选址规划、专业化运营和旅游地产经营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在冰场方面,从经济性考虑,单纯的滑冰场经济性较差,综合体内的标准冰场投资回报最优。

  第三,应避免盲目投资、一哄而上。冰雪产业发展将是一个波浪式的发展模式,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易剑东认为,应避免投资圈地热,避免乱圈乱建、重复建设的短期行为,同时要慎重考虑生态承载力。

  而林显鹏则直言中国发展冰雪产业要坚决避免“高尔夫陷阱”,不能像高尔夫产业那样出现一些被房地产“绑架”的现象,要把价格控制好,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滑得起雪,这样冰雪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法国也对雪场开发有着严格的规定,通常要用三到四年时间去考察研究这一项目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法国山地集群协会负责人罗拜尔说,滑雪产业并非“人来得越多,钱就挣得越多”这般简单。在雪场选址时考虑最多的两个因素是市场和环境。

  在我国冰雪场地涌现的同时,雪道冰面上的器材装备还主要靠进口。我国冰雪器材装备的自主品牌主要在冰鞋、雪鞋、滑雪服装、护具等领域,且占比不大,而诸如雪板、造雪机、压雪车、索道等其他领域则缺乏核心技术,中高端市场几乎被国外知名品牌所垄断。

  对此,石勇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对我国急需研制开发的冰雪装备产品给予资金支持。还应支持冰雪装备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结合,共建研发平台。

  其次,要拓宽销售渠道和能力。石勇建议组建由冰雪装备制造企业、用户单位、社会团体等组成的冰雪装备产业联盟,定期交流国内外冰雪装备市场需求、发展动态等信息,举办冰雪装备展览,为我国自主品牌进入国内外市场开拓渠道。

  第三,要突出培训行业的带动作用。中国滑雪装备市场还是相对初级,人们的滑雪装备主要以出租为主,真正购买滑雪装备人数占比非常小,滑冰也如此,与国外有比较大的差距。据《2016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介绍,在2016年所有滑雪人数中,一次性体验者所占比例为78%。

  滑雪培训机构魔法滑雪学院创始人张岩说:“通常滑雪学到一定水平,才会决定买一套装备,但为何现在多数只是一次性体验、很多潜在消费者流失?说明在这个产业里面,还有东西做得不好,这当然包括服务、安全等,但滑雪教学这个短板不容忽视。”

  在他看来,培训对整个冰雪产业具有带动效应,可带动餐饮、住宿等周边产业。但我国冰雪教育、培训体系还很不完善,缺少大众滑雪教学的系统化、标准化方法,缺少安全和服务规范,教练员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滑雪渗透率、转化率低。他建议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客人体验,规范教学和服务流程。与此同时,为解决雪场季节性运营导致的教练工作不稳定问题,培训机构还应发展夏季户外运动教学,使教练群体相对稳定,保持整体教学水平。

  第四,要提升自主品牌知名度。许多冰雪装备,比如雪板,在国外历经数十年发展,市场已相对固化,国内滑雪“发烧友”在选择装备时也不敢贸然选择国内知名度还不高的雪板。石勇认为要加快塑造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冰雪装备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摆脱目前多数国内品牌为国外品牌贴牌生产维持发展的被动局面。

  修炼内功:避免“瘸腿现象”

  在“硬件”快步向前的同时,还需在冰雪场地运营、冰雪人才培养、冰雪赛事打造、冰雪文化宣传等方面修炼内功,尤其在筹备2022年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应避免硬件上得快,软件迟迟跟不上的“瘸腿现象”。

  首先,在冰雪场地设施快速增加的同时,场地运营和服务配套还需提升。林显鹏认为,相比起国外的雪场能够从上到下穿越森林欣赏美景,国内的高级道更多则是“两分钟就滑到底了”。相比起瑞士和奥地利的一些成熟和庞大的雪场,我们的雪道设计、餐厅设计、酒店设计还大有文章可做。

  目前我国雪场75%是仅有1-2条雪道、以一次性娱乐为核心的体验型,22%是位于城郊、以专业场地和俱乐部为特征的学习型,只有3%是以休闲和旅游地产为核心的度假型。

  林显鹏说,滑雪并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全家可以选择的度假方式。所以如果用这种理念来设计和经营雪场,那么它的服务性质便能得到更好的开发。滑雪、住宿、餐饮、温泉、娱乐是一系列相关联的设施。

  其次,要大力培养冰雪产业人才。在距离2022年冬奥会还剩不到5年之际,冬季项目赛事管理人才、冰雪场地管理人才、冰雪运动教练员等都非常匮乏。

  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认为可从五个结合来培养人才。一是强弱校的结合,弱校主动向强校学习,利用他们优质的人力资源弥补短板。二是国际国内的结合,“请进来、走出去”。三是短期和长期的结合,培养一届学生要四年,如果急需的话可通过短期培训班满足短期的需求。四是体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结合,冰雪产业的发展,仅靠体育院校无法满足需求,外语人才、产业人才、营销人才、设备制造管理人才,都需要其他学科的支持。五是学校和企业的结合,除了有理论,更需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高水平冰雪赛事对于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也至关重要。北京在今年举办了女子冰壶世锦赛,北美冰球职业联盟(NHL)将于今年9月首次在北京和上海举办中国赛,这些顶级冰雪赛事有助于培育冰雪运动粉丝,积累办赛经验等。

  第四,冰雪文化的推广普及,还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认同。易剑东表示:“没有文化支撑的运动项目是很短浅的,大都是短期功利的东西在支配。只有当冰雪文化浸润在人们心里,流淌在社会价值观的血脉里,才能长期延续。”

  总而言之,只有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青少年为抓手推动大众冰雪运动普及,形成持续稳定的“冰雪人口”,促进冰雪运动硬件和软件均衡发展,才能配得上支撑冬奥会的冰雪产业,才能为“三亿人参与冰雪”带来质的提升。(参与记者卢羽晨、汪涌、白林、沈楠、苏斌、李博文、王君宝、张晓龙)

分享到: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沙发空缺还不快抢!

我要评论(已有条评论)

查看全部相关产品>>相关旅游产品推荐

    加入凯撒 | 营业网点 | 联系我们 | 合作品牌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首页

    Copyright © 2005 - 2013 Caiss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凯撒旅游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15789 国家特许经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许可证号:L-BJ-CJ00051